新三板医药外包组织行业深度报告

  医药外包组织=CRO+CMO+CSO。医药外包组织已经贯穿到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其中CRO、CMO、CSO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由于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全球范围内的医药外包仍属于朝阳产业,CRO企业正从传统模式向风险共担模式发展,Frost&Sullivan预计未来五年CAGR达12%。

  全球CMO市场迅速增长,增速持续保持稳定。勃林格殷林翰、山德士、荷兰皇家帝斯曼等CMO企业从化学品制造领域起家,拓展医药领域业务有百年历史。在大药厂药品生产供不应求,小药企产能力有不逮的情况下,CMO能够帮助药企降低成本压力,起到调节产能的作用。另一方面,争抢新药上市时间也对药企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CMO市场收益于需求端大量增长,根据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11年全球CMO市场达到319亿美元,2017年将达628亿美元,CAGR为12%。

  国内CMO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全球制药需求持续释放,大型制药企业自身产能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2005年底,我国境外药品代工政策放宽,1000亿元的富余药企产能迎来国际制药外包的巨量需求。新版GMP认证和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启动,将使国内CMO企业充分享受国内制药需求增长的”蛋糕”。根据Informa的数据,2012年,中国CMO市场容量为22亿美元,2017年预计达50亿美元, CAGR为17.84%。

  国际CMO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领军企业正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全球医药CMO市场高度分散,国际巨头的合计占有率仍不超过16%。其中,亚洲国家相对于欧美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国内CMO企业正向全球进军。联化科技、博腾股份、奥达国际、乐威医药、泓博医药、合全药业等公司依靠其全套工艺开发以及各种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在几个药物品种上达到了与国际竞争的水平。

  风险因素。政策改革推进路线和方向是否有变的风险、经济下行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风险。

  市场判断和投资策略:我们建议关注新三板CMO领域的领先企业:具备较强产业化能力的乐威医药、拥有高研发能力和强生产储备的泓博医药。

  目录

  1. 医药外包组织:分工协作,时势所趋

  1.1

  医药外包组织贯穿药品生命周期全流程

  医药外包组织服务范围囊括药物生命周期的各个主要阶段,可主要分为CRO、CMO、CSO三种。其中1)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研发外包组织)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的临床或临床前研究等服务的专业机构,承担某些新药研制试验和申报注册的工作任务,主要服务于新药上市及之前的阶段;2)CMO(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加工外包组织)是指接受制药公司合同委托,提供药品生产所需工艺开发、配方设计、临床试验用药、原料药、中间体、制剂生产、包装等服务的机构,主要服务于新药生产阶段;3)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销售外包组织)是受制药公司的销售委托,承担药品销售推广工作的专门组织,主要服务于新药上市销售阶段。

  2.

  全球CMO市场迅速增长,增速持续保持稳定

  2017年全球CMO市场将达628亿美元,CAGR达到11.95%。勃林格殷林翰、山德士、荷兰皇家帝斯曼等CMO企业从化学品制造领域起家,拓展医药领域业务有百年历史,康泰伦特也已有八十余年历史,现已成长为全球顶尖的CMO企业。CMO企业现已遍布全球各地,形成独特的产业规模。根据Business Insights的统计,乘全球医药制造业发展的东风,2011年全球CMO市场达到319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翻倍,达到628亿美元,增长速度将始终保持在11.5%-12.5%之间,CAGR达到11.95%,未来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2.1

  降低成本压力、自有产能不足和产能调节转换是CMO产生原动力

  大药厂药品生产供不应求,小药企产能力有不逮。根据Chemical Weekly的统计,生产部分投入占到药品总成本的30%,将这部分成本外包转移给CMO,可以有效利用其规模效应扩大生产,减少药企固定资产投资压力。即便是大型药企,由于自有产能所限,每年也有许多药品供不应求,。根据医药经济报的报道,2012年美国就有215种药品供应不足,其中大部分是注射剂,供给不足的紧张情况使CMO成为大型药企扩张产品供应的“风火轮”。受新型生产技术和需求变化的影响,药企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生产能力,受制于资本预算和技术水平约束,小型药企在产能调节的需要面前捉襟见肘,求助于生产线调整灵活的CMO自然成为药企最好的选择。

  2.2

  抢占市场和加速资金回笼促成药企对CMO的新需要

  根据新康界的报道,杜克大学福库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质量无明显差异且促销费用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第二个上市的新药,如果落后于首个上市的新药2年的话,其顶峰销售水平也只能达到34%的份额,所以,全球首发优势对大型药企至关重要。CMO拥有现成的灵活生产能力,为药企节省投资建设生产线的时间,同时CMO掌握的生产工艺和配方设计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能够迅速生产外包方的产品,使药企能够迅速回笼资金,投资新的研发项目。此外,应对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增长的仿制药研发生产能力,过去致力于创新药的大型药企纷纷在专利到期前转向与CMO合作直接生产创新药的原研药,以期最大限度保持市场份额;仿制药企也求助于CMO,以期获得首仿优势。

  3. 国内CMO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1

  国内产能过剩遇上全球制药需求增长,国内CMO发展面临良好形势

  全球制药需求持续释放,大型制药企业自身产能难以满足需要。根据EvaluatePharma的统计,2016年,仅全球处方药市场就达到8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99%,2004-2018年的CAGR为4.95%。得益于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全球制药需求还将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大型制药企业生产线投资放缓,远远落后于新增药品需求,热销药品的生产需要求助于CMO,根据Antisoma的统计,2008年全球制药外包率大约为47%。

  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富余产能适宜迎接国际制药外包。截至2004年底,我国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共有3731家全部达到98版GMP要求,期间投入1600亿进行合格改造。但此次药企GMP“跃进”却使制药企业产能严重闲置,产能过剩达1000亿元。根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05年7月的统计,中国药企整体设备利用率仅为55.3%,其中利用率最高的注射液设备也才71.51%,口服液产能利用率仅有38.3%。2005年底,境外药品代工政策放宽,为境外加工药品所需原料药等无需进口注册和进口备案。然而这一产能过剩现象没有完全扭转,尤其是原料药产能最为富裕,制药企业面临转型压力,富余产能急需迎接国际制药外包的巨量需求。

  3.2

  两项政策一推一拉,国内CMO行业大发展正在启动

  推力:新版GMP认证倒逼制药行业产能整合、质量提升。根据卫生部公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即新版GMP)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新版GMP与98版相比,管理和技术要求上相当严格,特别是对无菌制剂和原料药的生产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版GMP以欧盟GMP为基础,考虑到国内差距,以WHO2003版为底线。此次新版GMP认证有两个时间节点: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要求;否则将不得继续生产。此次新版GMP的认证标准提高,另一大特点是CFDA总局将GMP认证权力下放至省级单位,总局将采取飞行检查方式核查各环节,另有跟踪检查。2015年9月1日,CFDA《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正式实施。飞行检查,即总局将在不通知被检企业的情况下对其采取快速的现场检查,能够掌握制药企业实际生产状况,配合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跟踪检查,起到强力监督作用。

  新版GMP认证目的在于解决困扰我国制药行业多年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引起国内制药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生产经营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和无序竞争,既使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又使药品安全难以得到保证。虽然新版GMP为2011年开始公布实施,但许多小型制药企业处于观望态度,直至2015年底的大限前半年才开始扎堆行动。截至2015年6月底,陕西省完成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占比为60%,意味着有至少40%的企业在大限前半年才认证。制药行业在2015年,特别是下半年迎来大洗牌,CFDA的《2015年全国收回药品GMP证书情况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140家药企的144张GMP证书被收回。截至2016年1月13日,全国药品生产企业共7179家,未通过药品GMP认证而将面临停产的达1795家。新版药品GMP认证能“倒逼”药品生产企业规范产品、提升质量,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为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整合升级的机会。未来,国内药企,包括CMO,也不能再依靠低价格低成本竞争,而要在合规的基础上提高药品质量,提升制药企业竞争力。

  拉力: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启动,CMO得以打开国内市场。我国现行药品注册制度是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管理制度,药品上市许可(即药品批准文号)只颁发给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药品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则不具备独立获取药品上市许可的资质。这一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当时我国市场制度不健全、研发能力有限,仿制药生产为主的市场环境下有相当适应性,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医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捆绑”制度带来新的弊端:由于产研捆绑,增大了研发企业的成本压力和投资压力;制药企业为追求生产量,盲目扩大产能,重复申请批准文号;相关责任主体权责不清,药品质量得不到一致性保证;政府行政资源严重浪费。长期以来,我国CMO企业受此制度所限,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为国际制药巨头承担工艺开发、药品生产等服务,而只能为国内药企提供技术类服务、临床药生产,国内市场的巨大制药需求难以利用。

  2016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十个省、直辖市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指拥有药品技术的药品研发机构、科研人员、药品生产企业等主体,通过提出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药品上市许可批件,并对药品质量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承担主要责任的制度。在该制度下,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生产许可持有人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上市和生产相互分离。CMO作为专业的药品生产外包提供者,则可据此仅提供生产环节的服务,无须自有药品上市批文,国内CMO市场从此可为国内药企提供专业服务,充分享受国内制药需求增长的”蛋糕”,CMO的国内市场自此打开大门。

  3.3

  国内CMO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增速迅猛

  中国CMO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增长迅速且增速较为稳定。根据Informa的统计,2012年中国CMO市场容量为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而2017年其增长将超过2012年一倍多,达到50亿美元, 5年的CAGR为17.84%。由于政策所限,目前大部分国内CMO只能开发国际市场,主要客户是国际制药巨头,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开启,国内CMO增速有望继续突破。

  CMO市场的两大主战地:化学药和生物药。生物药CMO市场是新兴的CMO市场,受益于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生物制品的应用前景被人们所认可,生物药CMO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药CMO市场为28亿美元,到2014年达到65亿美元,6年CAGR为15.07%。根据Interview Program的统计,目前全球生物药的生产外包仅达到30%左右,而化学药的生产外包已达到60%-70%,生物药的生产外包尚有巨大空间,亚洲,特别是中国生物药CMO市场将有望开创更高增速。

  4. 国际CMO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领军企业正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全球医药CMO市场高度分散,国际巨头的合计占有率仍不超过16%。全球前五大CMO的市场份额总计为15.44%,其中康泰伦特最高,为5.02%,其次是龙沙的3.76%,勃林格殷格翰的3.26%、培森的1.77%、荷兰皇家帝斯曼的1.63%。全球CMO巨头基本由化工行业起家,均已有近百年历史,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并利用各国生产资源的的不同优势在全球布局。由于CMO行业的高度竞争性,具有良好信誉和科技实力的企业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市场地位。不仅传统CMO巨头,制药巨头也看到了CMO存在的机遇,利用自己在制药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特殊地位,纷纷设立自己的合同生产部门,如辉瑞已经计划为其位于瑞典的激素生产厂获取合同生产的订单;赛诺菲和以色列公司Isarna Therapeutics已达成协议共同生产临床及商用级别的ASO复合物。

  亚洲国家相对于欧美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根据中国医保商会的报道,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成本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的50%,印度成为CMO的吸引中心,并有100多家获得FDA认可的制药厂商,是除美国以外获得此认证最多的国家。目前,印度CMO企业Piramal Healthcare、吉友联生命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及日本NIPRO都成为国际领先的CMO。

  国内CMO企业正向全球进军,将逐步具备和国际巨头争雄的能力。联化科技(002250.SZ)的原有主营业务结构:农药中间体占比64%和医药中间体占比11%,另有贸易项目等收入。公司正利用自有核心技术积极开拓医药中间体,形成规模效应。博腾股份(300363.SZ)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0.28%,是吉利德全球“明星”丙肝药物Sovaldi的第一供应商,为其提供药物中间体,此外,为强生、葛兰素史克生产的抗糖尿病药物、抗艾滋病药物也在迅速增长。奥达国际将重心放在生物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用药上,建设了两条250升,两条1000升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纯化生产线,更大规模的2000-5000升反应容器生产线正在建设中。乐威医药(838853.OC)为跨国制药企业提供定制医药生产研发外包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临床前至批准上市后的工艺研发、工艺优化、中试与规模化生产等。泓博医药(837359.OC)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抗肿瘤、抗病毒、和抗感染三大领域的药品研发。合全药业(832159.OC)依托母公司药明康德的强大化学药研发实力,建设有30个 100L~3000L规模不等的中试反应釜,2个合成实验室、6个公斤级实验室和1个分析中心,立足生产工艺研发和原料药、中间体放大生产。九洲药业(603456.SH)转型CMO后,CMO业务收入和毛利占比超过25%和44%,特色原料药迎来恢复性增长,抗心衰、肿瘤和丙肝药国际订单迎来加速增长。

  我们认为,拥有全套工艺开发、各种规模定制生产的公司将会受益产业发展趋势。

  5.风险因素

  行业风险:政策改革推进路线和方向是否有变的风险、经济下行影响上下游供应链的风险、一致性评价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社会舆论出现不利导向的风险。

  6.市场研判和投资策略

  6.1

  行业趋势判断:医药外包组织在制药行业全流程渗透逐步加深,看好行业前景

  医药外包组织渗透进制药行业全流程,从药物研发阶段的CRO、生产阶段的CMO到销售阶段的CSO,每一细分领域都可见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国内CRO、CMO、CSO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47%、17.84%、40.35%,远高于同期国际产业增长率以及制药行业平均增长率。一方面是产业需求的逐步释放,如全球药品研发遇到瓶颈、药品需求不断增长、制药企业削减销售队伍等;一方面是产业政策推拉并举,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两票制的鼓励推广等。在各细分领域中,不仅有国际产业巨头在国内布局,更有国内本土企业的崛起与赶超,其中具有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渠道优势、独具特色的公司有较强竞争优势,未来发展看好。

  CMO主要服务的是药物的生产环节,还有研发环节的试验药物制作等。主板企业中,联化科技获得中国、欧盟、美国GMP认证,博腾股份拥有全套工艺开发、各种规模定制生产的能力、九洲药业从原料药和中间体制造商转型CMO,他们在行业内具有设备实力和领先产能的先发优势。新三板企业中,我们看好具备较强产业化能力的乐威医药、拥有高研发能力和强生产储备的泓博医药等企业。

  7.重点公司分析

  7.1

  泓博医药(837359):从CRO市场奠定营销网络拓宽CMO市场

  化学药研发服务外包服务提供商。泓博医药是一家主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创新化学药研发和原料药工艺研究的服务商,同时从事药物中间体生产及销售。2016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为4640.93万元和374.09万元,同比增速为23.9%/187.18%。公司现主要从事医药研发服务,主要包括抗肿瘤、抗病毒、和抗感染三大领域的药品研发。

  泓博医药两大核心竞争力:高研发能力和强生产储备。(1)经营竞争力一:优秀研发团队带来高研发能力。公司技术团队强大,研发投入高,为公司奠定坚实技术基础。在医药研发领域,公司已帮助国外客户筛选出5个临床候选药物并成功进入不同阶段临床试验;同时公司自建仿制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药物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合成技术。公司已取得发明专利8项,与在申请专利共33项,覆盖糖化学合成技术、抗病毒药物中间体及心脑血管药物中间体等领域。(2)经营竞争力二:生产团队经验丰富,生产设备优良,带动实现高效率大规模生产。公司生产团队骨干成员均有超过20余年研发或仿制药领域生产经验。工程师以技术研发为基础,实行严格生产流程控制,提供高品质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及医药中间体生产与销售。同时公司拥有优良生产设备及实验室,江苏中试实验室和辽宁GMP实验室能覆盖满足从公斤级到吨级的生产需求。

  泓博医药经营展望:人才优势形成专业化竞争优势,利用差异化服务策略抢占高端服务市场,从CRO市场奠定营销网络帮助拓宽CMO市场。成长驱动力之一:立足人才资源,扩大专业化竞争优势。公司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拥有10余年创新药研发海外经验,带领公司从事经验丰富的抗肿瘤、抗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发服务,同时着重发展药物化学知识与国外接轨、具有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团队,能够解决药物研发不同阶段的问题。成长驱动力之二:利用差异化服务策略,抢占高端服务市场。在稳定中间体合成速度的前提下,团队同时参与化合物初期阶段的设计与开发,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帮助缩短研发时间,为客户提供生产上游的高端服务。成长驱动力之三:利用CRO市场奠定的营销网络,快速拓宽CMO市场服务。作为CRO企业,公司以参与客户新药研发和勾起临床选药过程,积累了广泛的客户网络。公司立足CRO客户资源,发展潜在CMO客户,配合公司大规模生产医药中间体能力,保障利润率。CRO+CMO模式前景明朗,已成为公司发展方向及利润增长点。

  风险因素。医药企业研究投入下降的风险;汇率风险;人才资源的风险;主要客户集中的风险。

  估值分析。强大的研发能力奠定公司专业化优势,助力拓宽CMO市场业务。我们选取CMO行业作为估值参考,可比公司平均市值99.2亿元,PE(TTM)为43X。泓博医药2015/2016TTM营业收入为0.76/0.84亿元,2015/2016TTM净利润为0.06/0.09亿元。

  7.1

  乐威医药(838853):技术型龙头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提供商

  创新医药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提供商。乐威专业为跨国制药企业提供定制医药生产研发外包服务,服务范围涵盖创新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工艺转化,包括临床前至批准上市后的工艺研发、工艺优化、中试与规模化生产等。2016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4463.25万元,同比增速为132.81%,净利润为720.22万元,实现由亏转盈。

  乐威医药两大核心竞争力:高研发能力和科学管理体系。(1)经营竞争力一:高研发和技术投入带来技术研发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研发和技术投入,2014和2015年度,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587.34万元/505.71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50%/8.38%。公司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申请中专利3项,公司已在手性合成、杂环化合物合成等化学合成技术和生物合成技术方面形成核心竞争优势。(2)经营竞争力二:科学管理体系巩固竞争优势。公司的董事会成员、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组成了核心管理与科学团队。核心团队奥人员具有10年以上国际制药公司工作经验,结合质量管理、EHS管理和项目管理三大体系优势,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公司高效研发、生产、运营。

  乐威药业经营展望:技术型企业产业化运用前景广,医药定制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广阔。经营展望一:技术型业务产业化应用前景广,成为公司盈利驱动力。公司高度重视不对称合成技术,通过不对称技术得到单一手性产品的途径已帮助企业提高医药中间体效率、降低成本和控制能耗。其他技术如超低温反应技术、酶催化反应技术等,产业化运用前景广阔,有望为企业带来稳定盈利点。经营展望二: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潜力巨大,助力公司未来发展。公司所属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为医药服务外包行业的子行业,是医药行业的上游行业。随着医药行业竞争加剧、药品研发成本攀升,医药定制研发生产行业将迎来利好,2015年我国医药定制行业市场规模达31亿美元,2012-2017平均增速有望达到17.4%,为公司发展带来有利局势。

  风险因素。新药技术开发的风险;汇率风险;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政策风险。

  估值分析。高研发投入和科学管理体系巩固竞争优势,公司具备良好发展前景。我们选取新三板CMO行业作为估值参考,可比公司平均市值99.2亿元,PE(TTM)为43X。乐威医药2015/2016TTM营业收入为0.60/0.86亿元,2015/2016TTM净利润为0.03/0.13亿元。

  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